2010-11-23

李檬繪本 Q&A + 書評節錄




Q1:請簡述個人學經歷
A1:我大學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從事幾年服裝企劃工作。結婚後隨先生搬到高雄之後在畫會及畫廊工作接觸了藝術圈並開始創作。後來因先生的調職搬到台東,之後專職創作並定期在科元個展,偶然機會在台東大學修習師資學分,因而接觸了兒童文學及大量國內外繪本。之後又隨先生工作移居上海廣州,遷移對我的創作的確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Q2:你每一系列的畫作,都怎ㄇ開始的?主題是如何定的?作畫的流程又是如何?
A2:基本上我的生命情調中時空感是佔很重要的部份,因而創作都圍繞在這個主軸。而每一系列主題往往就像不同的章節但原型不變,章節的變化就取決於當時的生活閱歷及心靈狀態。作畫過程會因題材傳遞、視覺趣味、材料條件、情感體力因素會有一些改變。

Q3:你對於繪本的想法是?這本<如果....>是你邊畫邊發展出來的?還是一開始就預定好的?
A3:先有簡單的架構,然後邊畫邊串連。


Q4:以一般繪本來說,<如果...>這本書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本沒有故事情節的繪本,你覺得讀者接受度可能是?
A4:我想作為一個創作者,首要思考的是究竟要拿什麼好東西與人分享而產生共鳴,並非單純取悅大眾而已。讀者能夠從閱讀過程達到樂趣,故事情節並非唯一的管道方式。對許多讀者來說,也很注重書本的感覺、文字的氣味及閱讀後的餘韻,閱讀行為並非那麼單一。我想,書有多少樣子,讀者就有多少可能,書本自己會找到適合它的主人。

Q5:作為專業畫家,跨到繪本的領域,跟以前每年固定有畫展與主題的創作狀態有何異同?
A5:比起單純的畫展,作品的溝通效能與連貫節奏,是形成繪本必須具備的條件,而離開繪本之後的作品,又必須要獨立自足的保有藝術性,的確有點挑戰。






> 2005 , 月光光 , 油畫 56*80 cm




Q6:接下來想畫什麼樣內容的繪本?
A6:好看又催眠的,其實這本好像就是喔! 嗯......再想想,其實我還蠻喜歡別人給我出作業,有挑戰性,但終究我會用自己比較容易的方式解決。


Q7:目前為止,看到繪本或到科元看展覽的人,你所收到的回應是什麼?
A7:大部份覺得作品很安靜,的確能夠引返人到回憶空間裡,有些朋友也會和我分享他們的回憶。很高興,這正契合我想要給出的畫面信息,少部份會好奇我創作風格的變化,並推測我最近的狀態也挺有意思!

> 2010, 附近的街道 , 油畫 56*80cm

Q8:你對這次的合作經驗感覺是?
A8:我有種奇妙的感覺,總覺得這本繪本照它自己的意思來投胎的{哈},是受到老天爺的祝福;最早藉由畫廊負責人和出版社閒聊中種下的種子,然後透過我來懷胎,接著各方高手接力,攝影、修圖、編輯、版設、翻譯、序文、印製、銷售、影像、展覽、藝評、座談等等,長成現在的模樣氣質,過程除了非常順利,每一環節還激盪未曾預期的火花和關係,點點滴滴都讓人窩心!

我想,這本被祝福的小孩,讓所有參與工作的夥伴順暢舒服,應該也會帶給讀者幸福的感覺吧!


.......................................................................................................................................


about author




畫 面 應 該 提 出 怎 樣 的 邀 請,才 能 讓 你 離 開 景 物,
向 記 憶 靠 近 -------- 李 檬
(本書作者/ 畫家)




關於回憶,有時我想引入觀者到一個幽秘寧靜的可觸摸空間,曾經我們不發一語卻親近,共享清風微光的景致。 這次我走向相反的一端,亦是為了親近而努力;句句斟酌的色彩不再為視網膜能夠觸及的空間服務,只想消散,引退觀者眼前的存在,現實在此間消逝,回到身體某個隱密而沉靜的角落,親近屬於自己的回憶,將自己打動。此刻,我已無需停留現場。

我對記憶空間的執拗依然完滿 ,努力地想聯結,空間存在和審視者的兩種連繫;我們總是一直保持吸納外部訊息的本能,得到滋養與共鳴,但是否中斷對自己內在空間的聯繫。

<如果,有一天你長大了,你還會記得嗎?>用一本繪本連貫的形式,以平面明晰的寧靜展開一次邀請,試著照亮返身記憶的窗口,讓你暫且離開景物,向己身的記憶靠近,並得到平靜與滋養。

about writer



初 探 台 灣 繪 本 與 繪 畫 的 交 融 ----- 亮晶晶
( 本來出版文化 發行人 )





不論以畫冊或繪本的編輯形式來看《如果,有一天你長大了,你還會記得嗎?》都算是突破性的嚐試:
-要如何純粹作畫不為故事結構安排,而左右畫的內容?
-要如何構思繪本的主題性,且不失純繪畫所擁有的暢然極致感?

若是以畫冊來看,裡面結構著李檬對畫面的鋪陳與隨畫而吟詠的詩句;字與畫互為導引地,在沒有人的空間裡,在抽離人與事之後的畫裡,我們隨著緩慢的、似有若無的敘事節奏,進入寧謐之境,也步入回憶。

安靜,仍是李檬的擅長,而這批畫作在聲音彷彿被抽離後的靜音中,間歇微微地發出ㄘ嚓聲;在ㄧ慣李檬式的迷濛當中,大地的能見度與明度稍稍提昇了,畫冊裡的圖像與字句向我們揭示:天亮了一點、雲藍了一點、溫度提了一點、空間不語,由它存在…

若是以繪本來說,這本書沒有一般繪本應該有的故事性內容,劇情也沒個起落,只用空間場域,在導引著人的視線與思維,而當人與事件又被抽離了之後,人的著眼點,到底又要放哪兒呢? 這就好像在看一朵花,沒有名字的花,沒有要用來做什麼的花,只有淡淡的香味,而花就只是應時應地開了,也不為什麼…

這本繪本,畫給小孩看,也給大人看,去靜靜地感覺徜徉在熟悉的空間中,會發生什麼?當記憶開始湧進,喜怒呢? 哀樂呢?好像也早就褪去了它原有的情緒…霧來了,霧去了,時而清亮,時而灰茫…

很舒服,很怡人,宛若秋風。

about writer


為 記 憶 的 填 色 — 我 被「濛」在 李 檬 的 繪 本 裡
------ 鱟 裔 敦 倫
( 畫家+ 詩人)



對我個人來說想看到李檬的作品,就會讓我想到季節交替的氣候、想到隱約行駛在雨中的街車、想到那種孤單、想到那種那種濕冷。但有時候又會讓我想到 追躡歷史的證人、想到迷途的落地窗、想到電影“霧中風景”…所有的人、事、物、時間都像是在移動、在旅行一般,可是遠行的記憶,愈是回顧卻愈是模糊…

讀李檬的畫恍如是一場光影的逆旅、一場夢。但她的夢不似米羅的夢,也不像達利的夢,她醞含有溯往的使命,也祈望風和日麗的到來,比較像活在自己幻想情境的真實裡。費里尼曾說:「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幻想情境裡,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沒有人能真正的捕捉到真實的世界。」所以我說李檬描繪的是時光載運的真實世界,只是她的記憶是被薄霧打濕的記憶。

【在她不清楚的清楚裡面,我窺見時間的秘密】

有時像一種不出乎預料的巧妙,我總會在她不清楚的清楚裡面,我窺見時間的秘密,甚或我覺得李檬的畫會讓權威的嘴唇上鎖,因為她的作品不是彰顯、不是宣告,只是一條時間的道路。也只在自成的技法裡默默陳述著一種自己的口感,無論你是感動不到位或者感覺不到位,都無法為李檬的畫下標…你只能像喝一杯隔夜的酒,攏聚著喉嚨裡的舒爽與疼痛…

在李檬這一次繪本與繪畫交界的展覽裡面,我的目光也再次的受到審查。我不斷的看到陽光精密的位移、看到了她的眼睛總是站在日光與月光的時間差。當光源改變就宛如一幅傍晚的結構,均勻的棲息在你翻動的微弱視覺,光色似乎是她這回作品的指標,但迷濛才是時間真正的秘密。


about writer



清 靜 無 人 的 心 靈 地 圖 ----- 楊 茂 秀
(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 )



一九五九年,蘇俄的政治領袖赫魯雪夫來美國參訪,到了愛荷華,見到地大物博,那是世界的糧食,到處是玉米田、麥田、大豆田,卻不見農人,他問:「農夫呢?」一九七六年,香港詩人何達在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我們一起外出,他也說出同樣的話:「人呢?」

看李檬寄來的繪本,一起湧上心頭。不禁出聲三問:「人呢?」是第一問;「怎麼每一幅都差不多?」是第二問;「怎麼都那麼純美?是藝術家心中的投射嗎?」是第三問。

我稱李檬的這繪本為「清靜無人的心靈地圖」。其中的人,就是觀閱者本人。每一幅畫都是李檬心路歷程的一個片段,照鏡觀閱者心路歷程反思的一個符碼,一個提醒;每一幅畫都可以,也必須獨立。但是,它們的意義,只有真誠、認真,打破通常辨識判準的人,才能串接連絡成為方便欣賞的教養沃土;那麼純美,呈現出藝術家不捨設計卻力追自然。這是藝術家十分努力作畫,真誠邀請觀閱者自己說故事的首創。

至少,在台灣,這是第一本。希望往後更多的專業畫家,開始走上這條路,為我們說故事,創作繪本。這本繪本中的每一幅畫,掛在誰家牆上,那牆就都多了一片晴天:風很輕、雲很淡、天很高。

about writer

沒 有 雜 音 的 溫 暖 世 界 ----- 安 懷 冰
( 藝評 / 藝術家 )





今年冬天,我到台中清水的科元藝術中心參觀畫家李檬的個展,慢慢看過整個展覽的二十八幅作品,即給與我一種好久不見的回歸直心的單純感動。她筆下的風景,絲毫不染市塵的喧囂,潔淨的光線與透明的色彩,貫穿每一幅室內或室外,從窗邊到郊野,從上學遲到的路上到無人的游泳池畔,所有場景都像是沒有雜音、卻有著一層淡淡的秋陽撫平的世界。

據李檬描述,她對追憶過往懷有特別的執著與迷戀,眼前的現實景致就算再怎麼美好,也無法激起她執筆寫生的欲望,唯有離別之後,她才會孜孜不倦的一筆一筆,以形色將她所感受到的真實在畫布上回填。這樣的想法乍聽之下,會讓人誤以為她極度的多愁善感。當然,她肯定具有細膩而敏銳的心思,但她在作畫時,相當節制的處理感情的流露,發乎情而止乎禮,優雅宜人而不具侵略性。

其實,這批油畫原是爲了她的繪本集《如果,有一天你長大了,你還會記得嗎?》所作,繪本裡她寫的文字,像是明朗的短歌,一句與一句之間,未必有清楚的邏輯,卻有情緒起伏的聯繫。她以連串疑問句的方式,述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度過的童年,還有孩提時那些不著邊際的美麗幻想。我最偏愛的其中一段:「每段時間的光線,它們總是靜靜地陪著你。還有一些地方一些事,你都還記得嗎?」看著李檬的繪本集,我不禁想起隨著年齡增長所逐漸逝去的天真爛漫,你我又還記得多少。而這一切,直接翻開書中李檬的繪畫與文字,比起讀我的受到學院侵蝕的書評文章,遠遠實際的多。


about writer


氛 圍 裡 的 感 覺,以 及 各 人 獨 有 的 一 瞬 之 景 ---- 林耀秋
( 書評/哲學博士生 )





這本繪本中,我們卻感受到了解放的可能,一絲絲的隙縫的誕生。如魔法般且具有靈氣,以問句做為邀請,重新招喚感覺的微小波動,進而重新開啟記憶的回溯之旅。

繪本裡,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大量的平塗,但絕非霍普(Edward Hopper)式的冷硬孤伶。在柔和色調與緩密筆觸二者的疊累之下,一個個靜謐且令人安心的空間被攤展開來。並且,在場景裡的各樣細節裡頭,濃密地鑲嵌著各種感覺的微粒,等待著讀者們去碰觸之:來自窗戶外的和煦陽光及其影子,巷弄內雨後還帶著濕潤之氣的泥地,充拂著室內的微風以及居住所產生的氣息,夜晚裡默默發出亮與熱的路燈,等等。


視覺、觸覺、味覺的細膩度漸漸活躍了起來。另一方面,文字的安排亦頗具巧思。舒鬆而不具任何敘事急迫要求的短句群,如詩一般開敞而不受意義之緊束,反倒讓感覺的微粒能夠在文字裡自在地懸浮流動著,與讀者之間能以一種更為悠然不經心的方式交往。相遇,一顆顆感覺微粒嗶嗶啵啵地蹦開,不受故事的侷限,想像的自由權回到讀者方,似曾相似的引力開始作用了,所謂的回憶。或許回憶,不一定來自於故事的重述,事件細節的極力描繪之中。另一種可能是,進入感覺的複合疊層之中,一絲一滴地拉抽出來結晶成粒子,成為啟動記憶的觸媒。在李檬低限的詞句與柔軟的圖像所交織出的,有的是於一般繪本少見的「反向」:試圖讓讀者重新回到自己身體的深處,感受力的原初,並誠懇地聆聽讀者的內心世界,過往的某個臉孔的輪廓,某個地方的痕跡,甚至單純是在某個時刻望見天色而產生的感動。一度遺忘已久,而今再次親近。

久違了,身體、自我,以及那些或許一點都不重要,卻微微發熱的小事情。


..................................................................................................................................................
where to buy :

博客來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7725
誠品書店: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57161993065